当前位置:首页 > 最新文献

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

时间:2022-04-11 13:35:12    阅读:997

谢大勇

  (福建农林大学,福建 福州 350002)

  摘 要:近年来,国内高校建设项目繁多,建筑与人员密度随之增加,对校园规划设计提出更高要求。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使校园形态更加美观,充分满足人文与功能方面的需求。对此,该文立足于校园规划与形态设计现状,以某大学城为例,对校园规划设计指标与要点进行分析,包括功能区、校内交通与景观等方面,并阐述形态设计方法,应尊重自然、适度开发,为师生营造出更加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,提高学习效率与生活品质。

  关键词:高密度;大学院校;校园规划;形态设计

 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贯彻落实,院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,原本校园规划设计模式不再满足于现实需求,在容积率、密度与绿化等方面发生较大改变,高密度成为大学校园的典型特征之一。对此,设计者应结合大学校园实际情况,坚持人本化和与时俱进原则进行形态设计与规划,使院校建设更加适应高密度趋势,满足现实规划建设需求。

  1 校园规划与形态设计现状

  长期以来,国内校园规划设计均以学校类型、学生规模为基础,套用普通院校面积指标,由此获得各个单位建筑面积与容积率,根据现实需求编制设计方案。按照建筑面积标准,大多数校园为0.5容积率,15%建筑密度,因容积率较低,设计自由度较高,许多校园初始规划带有较强的形式构图感,如轴线广场、空间序列、宏大景观等等,忽视集约用地与改建、扩建等需求,校园完工后很容易出现无人广场、弹性不足等尴尬情况,上述现象值得设计规划人员重视和反思。

  在校园形态方面,因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,使城校间的互动增强,逐渐产生城校一体、设施共享等新型办学理念。大学校园与城市相结合,依靠科研创新促进校园转型,使校园的物理与社会网络空间相交融,赋予校园都市化特点,建筑形态也更加多元,如塔楼、综合体等等。即便如此,校园形态构成仍难以摆脱三种基础形式的束缚,即点式、板式与围合式。 在指标与形态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中,大量研究结果表明,当用地受限时,围合式建筑形态更有助于提高容积率与利用率,地域适应性最强。近年来,国内院校形态逐渐由以往封闭型朝着城市辐射,与城市之间相互嵌套,但若控制不当也会出现校园无序蔓延等情况,主要表现为无序、低效、混乱等。在校园规划期间因缺乏有效的指标控制手段,没有对后期扩建、改建等空间需求进行预留,导致校园形态存在诸多弊端。

  2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指标与要点

  以某大学城为例,该院校南侧为大学城,西部为高尔夫球场,北侧为生态保护林,南侧临近高新经济园。院区占地面积3.38km2i. 3oKm,因校园内有两座小山, 可建设用地只有2.46km2.+OKm,其设计理念为集约用地、打造高密度校园,具体规划设计指标与要点如下。

  2.1功能区规划

  根据功能不同可将该院校分为文教区、公共教学区、体育区、理工实验区等等,院校正门设置在南科一路中段,与城市生活区、商业配套区相连,交通便利。在院校规划设计中,围绕一个核心多个中心进行布局,结合该区域风玫瑰图,将所有可能排放废弃物的理工实验区布设在建筑下风向,即院校东南角,文科教学楼可临近生态保护林,设置在校园密集区的上风向;生活区可设置在北侧,用山体和体育运动区阻隔,不但景色宜人,且空气良好。在功能区规划中综合考虑气象、生态与周边建设等因素,尽可能对有限用地合理的划分功能区,使各个区块能够有效联系起来,便于校园管理[11。

  2.2校内交通规划

  院校内人口众多,每日高频率的集散对交通规划提出更高要求,理应做到人车分流,尽可能的保障校内师生安全,并提高通行效率,满足师生多样化通行需求。在交通规划中线要做到人车分流,在符合消防规范要求基础上,设置双向机动车道,车辆可直接达到各建筑单体,确保后勤配套服务。在车辆两侧还应单独设置宽度为im的绿化带,与宽度为1.5m左右的人行道;在人员高密度区域设置景观,并融入步行系统中。在校门周围设置地下车库与停车场,建设校内车流量。在各建筑下方预留一定数量的停车位,便于后勤与教职工使用。因停车位置与教学场地距离较近,可采用立体静态停车的方式,由此提高校园通行效率。此外,还要实现高效通行,校内通勤班车每日接送职工上下班,提高早晚高峰时期人员运送效率,缓解校内道路通行压力。根据城市交通规划,采用短线巴士连接周围地铁站与校外商业区,为师生共享城市资源提供更多便利,使师生与外地来访人员能够迅速到达目的地。

  2.3景观规划

  从视觉角度来看,景观规划可降低院校容积率;从功能角度来看,可保留原始地形,减少自然灾害对校园产生的冲击;从造价角度来看,通过科学控制施工中土方量,可节约规划建设成本投入。将院校网状绿地纳入景观设计中,学生可在绿地中自由学习与生活;绿化带系统可为行人与车辆营造良好的通行环境,将不同等级的道路分离开来。在设计中,设计者还应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设置景观形式,尽可能发挥原有景观的作用,并将其完美的融入到新景观之中,即绿色海洋衬托白色建筑,搭配着蓝天白云,使整个校园优美大方。该院校景观可分为三项内容,即景观广场、庭院与中央景观带。其中,景观广场是由多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,在高密度校园中开发出宝贵土地, 以其为景观节点,为学生提供一些休憩小品,营造师生交流放松、户外休闲的场所。景观庭院采用院落式布局,通过廊桥形成多个庭院与平台,形态多样,高低不一,为师生交流与活动营造多元空间。中央景观带作为院校的中轴线,将树林草地与人口广场结合起来,使整体校园形象更加简洁,曲折轴线不但使景观富有层次感,还可使人们视线在景观与建筑中游离,领略核心区的全景[2]。

  3 大学校园形态设计与方法

  根据该院校实际情况,并借鉴国外校园设计与形态量化经验,应采取创新型形态设计方法,实现街区化、轴线可建设化、建筑复合化目标。街区化着重探究建筑容量与土地利用间的关系,并对后期扩建所需的用地量进行预测;轴线可建设化重点分析轴线空间利用率,坚持实用性原则,对空间弹性与复合型综合考虑,使广场与景观设计由“形”朝着“量”的方向转变;建筑复合化是采用多样组合,将校园周围资源整合起来,节约更多土地资源,具体设计方法如下。

  3. 1 街区形态

  在本次规划项目中,先对校园横断面形态进行设计,根据调规区域建筑形式与空间标准,对空间尺度进行优化,使建筑类型与功能更加明确,注重功能使用时序的整合。在街区形态设计中,以教学科研和生活建筑为基本单位,创建模数化轴网,在整体、相互联系的秩序中进行改变。在空间层面可分为轴网、院落、街道等内容,通过严密的轴网数值进行排列,使街道等级与疏密更加合理,创建清楚明了的簇群形态。在高容积率的基础上仍可有增加地块的可能,将广场变为建筑发展预留用地,与小型街区密路网相似,更有助于学生间交往沟通,为校园管理提供便利,促进生活品质提升。

  3.2 轴线形态

  在高密度院校轴线形态设计中,应考虑到可建设性,轴线不应以大型广场、湖面等为中心,而是要注重校舍组织序列。在本次规划中,以创建“软硬交织”轴线为目标,在两侧空地前方建设集散广场,满足当地规定的密度、绿化与容积等指标。在后方预留出加建空地,在确保轴线形态不受损的前提下,重塑轴线空间,形成簇群形态。在轴线两端建设4.8万m2 的教学实验楼、科研楼行政办公综合楼、图书馆等,强化中轴区域公共性,剩余地块可建设宿舍楼、生活体育场馆等等。在高密度环境中,有助于形成亲近交往行为,提供更加丰厚的物质环境保障。根据环境心理学研究可知,当彼此之间交往距离为20-25m时才拥有社会意义,且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亲近感。

  3. 3 建筑形态

  该院校校舍分为两类主体,即教学与生活,应对其形态进行合理控制。校内建筑类型多样,有小跨度模数组成大跨度,有简单空间组成复杂空间,通过多种组合构成紧凑、高密度的校园形态。以校内图书馆为例,东西跨度为290m左右,由图书馆、校史馆、行政办公等多个功能区组成,是校内标志性建筑,也节约了土地资源。与校内新建学生宿舍相结合,将教学、生活与科研等功能区整合起来,成为多功能、集约型场所。建筑为7.8mx7.8m轴网模数生成的复合型校舍,根据实际功能需求调整深度与高度,建筑形态是将大空间放在底层,三层布设天井,实现采光通风,并创建次级地面,弥补基础地面损失。建筑群面向街道,可增加场地活动面积;建筑主体与两侧楼间架空通道可进入核心绿地,由连廊将交通空间联接起来,使横向组织结构更加完善[3]。

  4.结语

  综上所述,高校普遍占地面积大、校内人口密集,且选址常常远离市中心,不但可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,还可共享城市资源。在校园规划设计中,应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出发,结合实际情况与现实需求,对功能区、校内交通与景观等方面进行设计,对街区形态、轴线形态、建筑形态进行科学规划,坚持因地制宜、以人为本的原则,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,使院校使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。

  参考文献:

  [1]邓巧明.集约化高校校园空间形态与空间品质的关联性研究[D].华南理工大学,2019.

  [2]郭飞,祝培生,王时原.高密度城市形态与风环境的关联性:大连案例研究[J].建筑学报,2019(S1) :14一17.

  [3]郭亚琪,孙明.历史街区低、多层高密度住宅指标分析与布局形式研究——基于对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》的思考[J].遗产与保护研究,2019,4(01):131一134.


在线咨询

联系电话

微信